你好,陕西成人高考网欢迎你!
成人高考网 | 招生简章 | 招生办李老师:18091581645
您现在的位置: 网站首页 > 高起点> 辅导中心> 语文

成人高考高中起点语文易错成语

时间:2013年11月01日 来自:来源: 陕西成人高考网 资讯更全面,成考更专业 访问点击量:1290次

      不足为训:不能当作范例或法则。
  差强人意—差:稍微地。原来意思是很能振奋人,现多用来表示比人预想的好一些,还算让人满意。容易误解为“不如人意”。
  惨淡经营:煞费心思,着意布置、谋划和管理某项事业。
  侧目而视:斜着眼睛看人。形容畏惧、憎恨或鄙视的样子。
  登堂入室:登上厅堂,又进入内室。比喻学问由浅入深、循序渐进、达到更高的水平。亦比喻学艺深得师传。
  改弦更张:弦的松紧与调的高低不合,应收紧或放松,使声音和谐。引申为改革变更。
  耿耿于怀:对所经历的事持有看法,不能忘却,牵挂心怀。
  起死回生:救活垂危的人。形容医术高明。
  苦心孤诣:用心良苦,造诣极深。用以称许刻苦钻研学问、创造业绩为他人所不及者。
  身临其境:亲自到某个地方,应与“设身处地”相区别。
  文不加点:写文章不用涂改就很快写成。形容文思敏捷。
  首当其冲:首先受到攻击,首先遭遇灾难。
  叹为观止: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、完美之至。
  两小无猜:指幼年男女天真无邪,相处融洽。
  目无全牛:古代有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,眼睛所看见的是整个的牛(“全牛”),三年之后,技艺大进,动刀时只看到皮骨的间隙,而看不到全牛。后因以“目无全牛”比喻技艺精湛纯熟。典出《庄子?养生主》。
  紧锣密鼓:多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。
  明日黄花:指过了重阳赏菊日的菊花,比喻一旦事过境迁,则徒然感慨。
  祸起萧墙:祸乱产生于家中,比喻灾祸、变乱皆由内部原因所致。
  秀色可餐: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。
  有条不紊:形容做事、说话有条有理,丝毫不乱。
  不刊之论—刊:删改,修订。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。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,无懈可击。容易误用为贬义。
  弹冠相庆—《汉书?王吉传》:“吉与贡禹为友。世称‘王阳在位,贡公弹冠’,言其取舍同也。”“弹冠”,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。后来用“弹冠相庆”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,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,多用作贬义。使用时容易弄错感情色彩。
  重整旗鼓—指失败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。此词不能用作贬义。
  不谋而合—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。本词与“不约而同”区别开来,“不约而同”也有不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的意思,但“不约而同”只能做状语不能做谓语。
  无可非议—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。应与“无可厚非”区别。“无可厚非”意思是不可过分指责。前者表示言行完全合乎情理,后者表示虽然有缺点,但是还是可以原谅的。
  莫衷一是:折衷,决断;是:对。成语意思是指大家看法不同,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。使用时要注意术语不能指一个人。
  刮目相看—指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别人。注意本成语一般用来指看待别人取得的进步和成绩。
  不足为训—训:准则。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。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.com
  好整以暇—形容虽在百忙之中仍然从容不迫。不能误用作贬义。
  仁者见仁—指对同一个问题,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,见解也不相同。本词使用也要注意语境。如:“在要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面前,大家要仁者见仁,以便达成共识。”这句中的成语属于误用,在原则性的大问题上当然不能“仁者见仁”,否则就不能“达成共识”。
  屡试不爽—爽,差错。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。注意不能将词义理解反了。
  曾几何时—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或不久以前。不能误解为不久的将来。
  附庸风雅—附庸:追随,风雅:文雅,多指才学。为了装点门面结交名士,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。不能误作褒义。
  含英咀华—咀:咀嚼,英、华:花朵。把花朵含在嘴里慢慢咀嚼。比喻欣赏、领会诗文的精华。使用时注意本词领会的对象。
  弄清用错的类型
  成语使用时应注意成语本身的限定、前提和条件,成语本身的词素含义,成语的感情色彩与适用范围,还要注意这些成语与上下文语境之间的相关性与融合性。根据历年高考考试的特点,熟悉这些出错的类型,适当积累和练习,就能有的放矢。
  1、不明整体,望文生义
  成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,就是意义的整体性。我们要透过字面意义去进一步深入理解,不能想当然或一知半解。否则,就会误解词义,使用错误。有些成语可以直接从字面去理解;而绝大部分成语需要透过字面意义去深刻地理解,如果对成语意义不加认真推敲,仅从字面去简单、肤浅地理解,就会造成望文生义的毛病。
  例①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,而且文不加点,令人费解。
  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。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。
  例②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,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。
  例③三人成虎,人多为王;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。
  例④也许有人认为唐代王维除了作诗之外别无长物,其实,王维的画也是作得不错的。
  例⑤此城四郊多垒,固若金汤,不宜强攻。
  例⑥告别时,他非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料不可,真是大方之家。
  辨析:①中“文不加点”并非“写文章不加标点”,而是“形容写文章很快,不用涂改就能写成”。形容思维敏捷,写作技巧纯熟。如:“他略加思索,便提起笔来,文不加点地写下去。” ①句显然是望文生义,以为“点”就是指标点符号,因而造成误用。其实“点”在这里表示涂改。②中“首当其冲”不是“首要的”之意,它比喻最先受到冲击、压力、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。③中“三人成虎”与“人多为王”不同义,它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。④中“别无长物”不是说“别无长处”,而是指“形容家贫,一无所有”。 ⑤中的“四郊多垒”与“固若金汤”并提。显然是指此城的城防工事坚固。而“固若金汤”与“四郊多垒”的意思正好相反,“四郊多垒”的意思是指四郊都有敌人的营垒。后用来形容敌人四面进击,形容危急。 ⑥“大方之家”是指懂得大道理的人,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。大方:大道理。而在例句中,由于望文生义,误将“大方”理解成不吝啬,从而导致了整个成语的误用。
  在浩瀚的成语之中,望文生义的现象随时都可能发生,我们不得不加以留意。
  2、反用其义
  例①一过春节,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;偌大一个村庄只落得万人空巷,好不清冷。
  例②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,有口皆碑,不容抹杀。
  辨析:①中“万人空巷”,意即“很多人走出巷而聚集在一块,形容人多,场面热烈”。 ②中“有口皆碑”,意即“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,比喻到处受到赞扬”。
  3、褒贬颠倒
  成语的褒、贬色彩不同的。例:“半斤八两”与“平分秋色”。“半斤八两”比喻彼此不相上下,多含贬义。如:“论本事,他们俩可算半斤八两,都不怎么样。”“平分秋色”比喻双方各得一半,也比喻不相上下,可以匹敌。如:“他的技艺很好,可与名家平分秋色。”这是褒义的。但应该注意的是,有些成语根据对象、场合不同,可能有不同的褒贬色彩,复习时应加以防范。如“标新立异”作中性时,可解为“独创新意,立论与人不同”;作贬义时,则可解为“为了显示自己,故意另搞一套”。又如“呼风唤雨”,作褒义时,可比喻群众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;作贬义时,则指反动势力的煽动。有很多成语具有鲜明的褒贬色彩,运用时不能根据句子感情倾向的需要选取成语,就会损害表情达意,或令人失笑。
  例①《三国演义》中《火烧赤壁》一回,活画了蒋干这个不学无术,胸无城府的腐儒形象。
  例②(春天的故事)曲词优美,为群众喜闻乐见,真不愧为阳春白雪。
  ③李明见别人在下棋、不免见猎心喜、蠢蠢欲动。(跃跃欲试)
  ④姐姐性格孤僻,卓尔不群,平时很少参加社交活动。
  辨析:①中“胸无城府”,形容襟怀坦白,不隐瞒什么。含褒义。 ②中“阳春白雪”,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。含贬义。 ③中的“蠢蠢欲动”原是形容虫子蠕动的样子,现多用来形容敌人准备进犯或坏人准备捣乱,明显带有贬义。如“据点里的敌人又蠢蠢欲动”。 ④中的“卓尔不群”是指高高直立,超出一般,形容道德、学问的成就超乎寻常,与众不同。这句将“卓尔不群”和“性格孤僻”并列,显然是误认为“不群”就是 “不合群”,这与原意大相径庭,应当将“卓尔不群”改为“落落寡合”或“郁郁寡欢”。
  以上都是由于色彩不当而造成的成语误用。要注意的是修辞上的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,不属此列,它是作者为了取得某种效果而故意用的一种修辞方法,一般情况下,往往加“引号”以加以区分。
  例:这个政府(******政府)“专心一志”打内战,提出了“攘外必先安内”的口号。
  “专心一志”形容非常专心,褒义,这里是作者故意褒词贬用,以达到一种强烈的讽刺效果。
  推荐阅读:
  4、使用对象配错
  成语有具体的适用对象、范围,或人或事,不能张冠李戴,有的成语只能用于某一对象,必须弄清使用范围和使用对象,若不加以区别也会造成误用。如 “汗牛充栋”仅用于物(书),不能用于人:“青梅竹马”“两小无猜”都是指从小就相识的异性,不能用在同性身上:“举案齐眉”只能用在夫妻之间,不能用在兄弟、姐妹、朋友之间:“眉飞色舞”只用于人,不用于其他事物:“相提并论”可用于人,也可用于事:“老气横秋”可用于三类人:(1)老练而自负的人, (2)没有朝气的年轻人,(3)摆老资格的老年人。
  例①各种花卉,争奇斗研;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,实不为过。
  例②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,真是巧夺天工。
  辨正:①中“国色天香”,原指色香俱备的牡丹花,不用于“各种花卉”。 ②中“巧夺天工”,意为“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”。而“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”本身就是天然,不在“人工”之列。
  5、误用典故
  某些成语来源于典故,来源于古诗文,往往有其特定含义,浓缩了许多内容,如果不懂得这些成语的来源以及特殊意义那么就容易误用。
  例①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,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。
  (一)了解成语的特点。一般说来,成语具有古语性、定型性、完整性的特点。
  1、古语性。有的成语中保留了古汉语词语的意思或用古汉语语法结构。如“不过尔尔”中,前一个“尔”是“如此、这样”的意思;后一个“尔”同 “耳”,相当于“罢了”。意思是“也不过如此而已,没有什么了不起的”。又如“时不我待”,照现代汉语的习惯,应理解为“时不待我”,“不我待”是“不待我”的倒装。意思是“时间不会等待我们,指要抓紧时间”。
  2、定型性。成语的结构不能随意变动,也不能随意换字或增减字。如“入木三分”不能说“三分入木”。“入木三分”来源于古籍记载,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,工人用刀刻时发现墨迹渗入有三分深。形容书法笔力强劲,也比喻见解、议论深刻。如果说成“三分入木”就不是其原意了。又如“九牛一毛”不能改成“十牛一毛”。
  成语在一般情况不能改变结构。但在特定的场合中,某些成语结构可以活用。有些成语,在不变更基本结构和原来意义的前提下,个别音节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次序或是换成别的音节。如千钧一发——一发千钧,同工异曲——异曲同工,每下愈况——每况愈下。
  但如果由于变动结构而改变了愿意,那就是另一个成语了。如“小题大做”与“大题小作”这两个成语,前者比喻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处理,后者则比喻把大问题当做小事情来处理。两个成语的意思完全不同。
  3、完整性。成语的各个组成部分合起来表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意思,不能把它割裂开来。如:“义无返顾”中,“义”是指应该做的事,正义的事; “反顾”指回头看。把“义”“无”“反顾”连起来理解为:做正义的事,勇往直前,绝不犹豫回顾,亦即指为正义而勇往直前,绝不回头。
  (二) 理解成语中关键词的含义
  例1、不刊之论:“刊”指消除,“不刊”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。这个成语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。如果把“刊”理解为“刊登”“刊载”,那么把这个成语解释为不能刊登的言论,意思就完全相反了。
  例2、登堂入室:“堂”指古代宫室的前屋,“室”指古代宫室的后屋。意思是登上厅堂,进入内室。“入室”比喻达到最高境界,“登堂”仅次于“入室”,整个成语比喻造诣逐渐达到高深的程度。
  (三)弄清成语超常运用的特殊性
  对成语的理解,既要掌握常规用法,又要了解非常规用法。如果被成语的常规用法束缚,不能根据具体的语境灵活变通,就会误入歧途。如“想入非非”和 “不孚众望”就属非常规用法的考查。有些同学只知道“想入非非”常规用法是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,却不知道它的非常规用法指想象进入到一般人所想象不到的境界,结果失误。这是不改变成语词素而改变成语的常用含义,广告用语常用这种修辞方法,如说该厂的牙刷坚固耐用,可巧用成语“一毛不拔”。
不足为训:不能当作范例或法则。
  差强人意—差:稍微地。原来意思是很能振奋人,现多用来表示比人预想的好一些,还算让人满意。容易误解为“不如人意”。
  惨淡经营:煞费心思,着意布置、谋划和管理某项事业。
  侧目而视:斜着眼睛看人。形容畏惧、憎恨或鄙视的样子。
  登堂入室:登上厅堂,又进入内室。比喻学问由浅入深、循序渐进、达到更高的水平。亦比喻学艺深得师传。
  改弦更张:弦的松紧与调的高低不合,应收紧或放松,使声音和谐。引申为改革变更。
  耿耿于怀:对所经历的事持有看法,不能忘却,牵挂心怀。
  起死回生:救活垂危的人。形容医术高明。
  苦心孤诣:用心良苦,造诣极深。用以称许刻苦钻研学问、创造业绩为他人所不及者。
  身临其境:亲自到某个地方,应与“设身处地”相区别。
  文不加点:写文章不用涂改就很快写成。形容文思敏捷。
  首当其冲:首先受到攻击,首先遭遇灾难。
  叹为观止: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、完美之至。
  两小无猜:指幼年男女天真无邪,相处融洽。
  目无全牛:古代有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,眼睛所看见的是整个的牛(“全牛”),三年之后,技艺大进,动刀时只看到皮骨的间隙,而看不到全牛。后因以“目无全牛”比喻技艺精湛纯熟。典出《庄子?养生主》。
  紧锣密鼓:多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。
  明日黄花:指过了重阳赏菊日的菊花,比喻一旦事过境迁,则徒然感慨。
  祸起萧墙:祸乱产生于家中,比喻灾祸、变乱皆由内部原因所致。
  秀色可餐: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。
  有条不紊:形容做事、说话有条有理,丝毫不乱。
  不刊之论—刊:删改,修订。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。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,无懈可击。容易误用为贬义。
  弹冠相庆—《汉书?王吉传》:“吉与贡禹为友。世称‘王阳在位,贡公弹冠’,言其取舍同也。”“弹冠”,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。后来用“弹冠相庆”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,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,多用作贬义。使用时容易弄错感情色彩。
  重整旗鼓—指失败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。此词不能用作贬义。
  不谋而合—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。本词与“不约而同”区别开来,“不约而同”也有不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的意思,但“不约而同”只能做状语不能做谓语。
  无可非议—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。应与“无可厚非”区别。“无可厚非”意思是不可过分指责。前者表示言行完全合乎情理,后者表示虽然有缺点,但是还是可以原谅的。
  莫衷一是:折衷,决断;是:对。成语意思是指大家看法不同,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。使用时要注意术语不能指一个人。
  刮目相看—指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别人。注意本成语一般用来指看待别人取得的进步和成绩。
  不足为训—训:准则。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。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.com
  好整以暇—形容虽在百忙之中仍然从容不迫。不能误用作贬义。
  仁者见仁—指对同一个问题,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,见解也不相同。本词使用也要注意语境。如:“在要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面前,大家要仁者见仁,以便达成共识。”这句中的成语属于误用,在原则性的大问题上当然不能“仁者见仁”,否则就不能“达成共识”。
  屡试不爽—爽,差错。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。注意不能将词义理解反了。
  曾几何时—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或不久以前。不能误解为不久的将来。
  附庸风雅—附庸:追随,风雅:文雅,多指才学。为了装点门面结交名士,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。不能误作褒义。
  含英咀华—咀:咀嚼,英、华:花朵。把花朵含在嘴里慢慢咀嚼。比喻欣赏、领会诗文的精华。使用时注意本词领会的对象。
  弄清用错的类型
  成语使用时应注意成语本身的限定、前提和条件,成语本身的词素含义,成语的感情色彩与适用范围,还要注意这些成语与上下文语境之间的相关性与融合性。根据历年高考考试的特点,熟悉这些出错的类型,适当积累和练习,就能有的放矢。
  1、不明整体,望文生义
  成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,就是意义的整体性。我们要透过字面意义去进一步深入理解,不能想当然或一知半解。否则,就会误解词义,使用错误。有些成语可以直接从字面去理解;而绝大部分成语需要透过字面意义去深刻地理解,如果对成语意义不加认真推敲,仅从字面去简单、肤浅地理解,就会造成望文生义的毛病。
  例①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,而且文不加点,令人费解。
  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。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。
  例②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,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。
  例③三人成虎,人多为王;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。
  例④也许有人认为唐代王维除了作诗之外别无长物,其实,王维的画也是作得不错的。
  例⑤此城四郊多垒,固若金汤,不宜强攻。
  例⑥告别时,他非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料不可,真是大方之家。
  辨析:①中“文不加点”并非“写文章不加标点”,而是“形容写文章很快,不用涂改就能写成”。形容思维敏捷,写作技巧纯熟。如:“他略加思索,便提起笔来,文不加点地写下去。” ①句显然是望文生义,以为“点”就是指标点符号,因而造成误用。其实“点”在这里表示涂改。②中“首当其冲”不是“首要的”之意,它比喻最先受到冲击、压力、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。③中“三人成虎”与“人多为王”不同义,它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。④中“别无长物”不是说“别无长处”,而是指“形容家贫,一无所有”。 ⑤中的“四郊多垒”与“固若金汤”并提。显然是指此城的城防工事坚固。而“固若金汤”与“四郊多垒”的意思正好相反,“四郊多垒”的意思是指四郊都有敌人的营垒。后用来形容敌人四面进击,形容危急。 ⑥“大方之家”是指懂得大道理的人,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。大方:大道理。而在例句中,由于望文生义,误将“大方”理解成不吝啬,从而导致了整个成语的误用。
  在浩瀚的成语之中,望文生义的现象随时都可能发生,我们不得不加以留意。
  2、反用其义
  例①一过春节,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;偌大一个村庄只落得万人空巷,好不清冷。
  例②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,有口皆碑,不容抹杀。
  辨析:①中“万人空巷”,意即“很多人走出巷而聚集在一块,形容人多,场面热烈”。 ②中“有口皆碑”,意即“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,比喻到处受到赞扬”。
  3、褒贬颠倒
  成语的褒、贬色彩不同的。例:“半斤八两”与“平分秋色”。“半斤八两”比喻彼此不相上下,多含贬义。如:“论本事,他们俩可算半斤八两,都不怎么样。”“平分秋色”比喻双方各得一半,也比喻不相上下,可以匹敌。如:“他的技艺很好,可与名家平分秋色。”这是褒义的。但应该注意的是,有些成语根据对象、场合不同,可能有不同的褒贬色彩,复习时应加以防范。如“标新立异”作中性时,可解为“独创新意,立论与人不同”;作贬义时,则可解为“为了显示自己,故意另搞一套”。又如“呼风唤雨”,作褒义时,可比喻群众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;作贬义时,则指反动势力的煽动。有很多成语具有鲜明的褒贬色彩,运用时不能根据句子感情倾向的需要选取成语,就会损害表情达意,或令人失笑。
  例①《三国演义》中《火烧赤壁》一回,活画了蒋干这个不学无术,胸无城府的腐儒形象。
  例②(春天的故事)曲词优美,为群众喜闻乐见,真不愧为阳春白雪。
  ③李明见别人在下棋、不免见猎心喜、蠢蠢欲动。(跃跃欲试)
  ④姐姐性格孤僻,卓尔不群,平时很少参加社交活动。
  辨析:①中“胸无城府”,形容襟怀坦白,不隐瞒什么。含褒义。 ②中“阳春白雪”,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。含贬义。 ③中的“蠢蠢欲动”原是形容虫子蠕动的样子,现多用来形容敌人准备进犯或坏人准备捣乱,明显带有贬义。如“据点里的敌人又蠢蠢欲动”。 ④中的“卓尔不群”是指高高直立,超出一般,形容道德、学问的成就超乎寻常,与众不同。这句将“卓尔不群”和“性格孤僻”并列,显然是误认为“不群”就是 “不合群”,这与原意大相径庭,应当将“卓尔不群”改为“落落寡合”或“郁郁寡欢”。
  以上都是由于色彩不当而造成的成语误用。要注意的是修辞上的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,不属此列,它是作者为了取得某种效果而故意用的一种修辞方法,一般情况下,往往加“引号”以加以区分。
  例:这个政府(******政府)“专心一志”打内战,提出了“攘外必先安内”的口号。
  “专心一志”形容非常专心,褒义,这里是作者故意褒词贬用,以达到一种强烈的讽刺效果。
  推荐阅读:
  4、使用对象配错
  成语有具体的适用对象、范围,或人或事,不能张冠李戴,有的成语只能用于某一对象,必须弄清使用范围和使用对象,若不加以区别也会造成误用。如 “汗牛充栋”仅用于物(书),不能用于人:“青梅竹马”“两小无猜”都是指从小就相识的异性,不能用在同性身上:“举案齐眉”只能用在夫妻之间,不能用在兄弟、姐妹、朋友之间:“眉飞色舞”只用于人,不用于其他事物:“相提并论”可用于人,也可用于事:“老气横秋”可用于三类人:(1)老练而自负的人, (2)没有朝气的年轻人,(3)摆老资格的老年人。
  例①各种花卉,争奇斗研;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,实不为过。
  例②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,真是巧夺天工。
  辨正:①中“国色天香”,原指色香俱备的牡丹花,不用于“各种花卉”。 ②中“巧夺天工”,意为“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”。而“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”本身就是天然,不在“人工”之列。
  5、误用典故
  某些成语来源于典故,来源于古诗文,往往有其特定含义,浓缩了许多内容,如果不懂得这些成语的来源以及特殊意义那么就容易误用。
  例①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,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。
  (一)了解成语的特点。一般说来,成语具有古语性、定型性、完整性的特点。
  1、古语性。有的成语中保留了古汉语词语的意思或用古汉语语法结构。如“不过尔尔”中,前一个“尔”是“如此、这样”的意思;后一个“尔”同 “耳”,相当于“罢了”。意思是“也不过如此而已,没有什么了不起的”。又如“时不我待”,照现代汉语的习惯,应理解为“时不待我”,“不我待”是“不待我”的倒装。意思是“时间不会等待我们,指要抓紧时间”。
  2、定型性。成语的结构不能随意变动,也不能随意换字或增减字。如“入木三分”不能说“三分入木”。“入木三分”来源于古籍记载,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,工人用刀刻时发现墨迹渗入有三分深。形容书法笔力强劲,也比喻见解、议论深刻。如果说成“三分入木”就不是其原意了。又如“九牛一毛”不能改成“十牛一毛”。
  成语在一般情况不能改变结构。但在特定的场合中,某些成语结构可以活用。有些成语,在不变更基本结构和原来意义的前提下,个别音节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次序或是换成别的音节。如千钧一发——一发千钧,同工异曲——异曲同工,每下愈况——每况愈下。
  但如果由于变动结构而改变了愿意,那就是另一个成语了。如“小题大做”与“大题小作”这两个成语,前者比喻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处理,后者则比喻把大问题当做小事情来处理。两个成语的意思完全不同。
  3、完整性。成语的各个组成部分合起来表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意思,不能把它割裂开来。如:“义无返顾”中,“义”是指应该做的事,正义的事; “反顾”指回头看。把“义”“无”“反顾”连起来理解为:做正义的事,勇往直前,绝不犹豫回顾,亦即指为正义而勇往直前,绝不回头。
  (二) 理解成语中关键词的含义
  例1、不刊之论:“刊”指消除,“不刊”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。这个成语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。如果把“刊”理解为“刊登”“刊载”,那么把这个成语解释为不能刊登的言论,意思就完全相反了。
  例2、登堂入室:“堂”指古代宫室的前屋,“室”指古代宫室的后屋。意思是登上厅堂,进入内室。“入室”比喻达到最高境界,“登堂”仅次于“入室”,整个成语比喻造诣逐渐达到高深的程度。
  (三)弄清成语超常运用的特殊性
  对成语的理解,既要掌握常规用法,又要了解非常规用法。如果被成语的常规用法束缚,不能根据具体的语境灵活变通,就会误入歧途。如“想入非非”和 “不孚众望”就属非常规用法的考查。有些同学只知道“想入非非”常规用法是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,却不知道它的非常规用法指想象进入到一般人所想象不到的境界,结果失误。这是不改变成语词素而改变成语的常用含义,广告用语常用这种修辞方法,如说该厂的牙刷坚固耐用,可巧用成语“一毛不拔”。

  • 高中起点
  • 专科起点
  • 在线考场
  • 考试问答

成考新生必读

更多»

网站公告

更多»

热点资讯

更多»

实用信息

更多»

全国客服热线:029-88665091   18091581645(李老师)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陕B2-20090096 陕ICP备13003490号
版权所有©2002-2020 168网校(168wangxiao.com) All Rights Reserved